“征程”大展|榜样的力量:为基层楷模造像(三)
时间:2022年08月19日  来源:
“征程”大展|榜样的力量:为基层楷模造像(三)
     

    榜样的力量:为基层楷模造像(三)

     

    本次展览中有50余位书家走进基层,深入一线,搜访时闻,感悟生活,自撰文辞,以文成墨,纪实建功新时代各行各业基层群像感人事迹,这当中有:为边疆绿洲生态默默奉献的干部职工;在司法领域坚持秉公执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法官、特警、交警;在医疗领域有突出科研贡献的儿科超声专家、“肝胆之父”;在教育领域不忘初心、以德立人的山村教师、中学校长、各学科教授;以及诸如编外雷锋团、乘务组、文物保护群体、援鄂抗疫医疗队、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等众多榜样团体,等等。这些时代楷模与榜样团体们共同书写着奋进新征程人民史诗。

     

    《中国书法报》特遴选李明、虞晓勇、李炯峰、龚小膑、崔磊、王研充笔下的6位基层榜样人物:平凡社区工作英雄高宝来、北京榜样群体之一“夕阳再晨”公益助老项目、特警队员“淬火”英雄张劼、30年如一日往返于雪域高原间的基层信使其美多吉、带领“国投罗钾人”克服困难建成世界最大硫酸钾肥生产基地的李守江、扎根边疆巡边守边的魏德友老人。通过探访榜样背后的故事,与6位书家一同记言录史、书写时代楷模。

     

    “死亡之海”上的热血与奉献

    文|崔   磊

     

    四月中旬,我接到“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的创作入围通知,能够有机会参与全国重大主题书法创作,内心感到无比兴奋和激动。激动归激动,同时又很茫然无措,因为创作任务需要实地采访时代楷模——时任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守江。要如何联系到他本人、如何进入到“死亡之海”罗布泊里成为最大的难题。好在在相关部门和朋友的多方帮助下,我和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经过和李守江本人的确认,确定了采访时间,于是我就兴冲冲地乘火车前往罗钾公司的办公基地新疆哈密市。不仅见到了时代楷模李守江本人,还进入了罗布泊的罗中地区,参观了国投罗钾公司的生产基地。

    这次采访,彻底填补了我对农桑稼穑的无知与空白。钾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于钾盐的需求量相当庞大,以前因为缺乏钾肥,每年进口量占到使用量的90%,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没有钾肥资源。为了翻越“缺钾”屏障,几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力奋斗60余年,在漫天黄沙、寸草不生的罗布泊里寻找钾盐。有一部电影《生死罗布泊》讲述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科考队员们在罗布泊腹地寻找卤水的故事。他们有为之付出生命的彭加木、有数十次进入罗布泊科考的女地质专家王珥力,以及关心中国钾盐开发事业的多名中科院院士及记者。20世纪90年代末,地质工作者终于在罗布泊探明了2.5亿吨以上的钾盐储量,使国家摆脱了缺钾的困境。

    寻找钾盐资源的过程艰苦卓绝,但是开采提炼出卤水里的钾盐同样极为艰难。李守江和他的团队在沙漠腹地夜以继日地进行开采及提炼钾盐的实验,他们曾经历过1000多个日夜,使2万吨“罗布泊”钾盐面世,这个开采历程美国犹他州大盐湖经历了15年,国内同行走过了30年。

     


    实地采访

     

    如今,在国投罗钾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随处可以看到有关“罗钾精神”与“罗钾速度”的展示,以及罗钾人要实现国际技术输出、建立强大的“世界钾肥航母群”的决心。当年的罗钾人在基地一两个月见不到绿植,当他们回到市区时会抱着大树痛哭,现在的罗钾基地里,绿化得很好,职工餐厅里有假山溪水,宛若江南庭院;当年的罗钾人进入罗布泊生产基地,汽车在满是盐壳子的戈壁滩上颠簸一天才能到达,现在不光公路便捷,而且还修了专线铁路,交通便利,职工的生活也丰富多彩。

    这次的罗布泊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片天无飞鸟、地无寸草的“死亡之海”。罗布泊直接影响中国发展和中国人生活的事有两件:一件是成功制造了核武器,保障了我们国家的领土安全;另一件便是全国“时代楷模”李守江领导的团队,建成钾盐工厂,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让中国农业挺起了脊梁。这是中国人的坚毅刚勇,他们执着对理想的追求,不惧生命极限的挑战。正如《罗钾人之歌》里唱到的:

    我们是死亡之海乘风破浪的舟;我们是茫茫戈壁上那片山河锦绣;你看那碧绿的卤水泛起奔腾的波浪;无边无际的盐田孕育罗钾的希望;无限的青春也要奉献在这个地方;满腔的热血才能铸就祖国的辉煌。

     


    荒原的见证  崔磊  177cm×91cm

    李守江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他16年坚守在茫茫戈壁,带领“国投罗钾人”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硫酸钾肥生产基地,创造了“罗钾速度”和“罗钾质量”,在“死亡之海”谱写了辉煌篇章。



     

    戍边精神的传承

    文|王研充

     

    5月5日,为了采访魏德友老人,从乌鲁木齐到克拉玛依再到塔城额敏县,我乘车约600多公里。首先见到了一直通过微信和电话联系此事的魏育鹤老师、杨济源主任,他们都是九师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我见到他们像是见到了希望,因为他们都和我的采访对象魏德友老人很熟悉,也愿意带我去见老人。


    想着采访能够顺利进行,我的内心十分高兴,但未曾想事与愿违。听他们讲,现在由于疫情等原因不方便见魏德友老人了,我只能住下来再等待机会。我说:“我也可以采访老人的熟人或亲戚,只要知道他事迹的都可以。你们也是老人多年的熟人,采访你们也行。”他们欣然答应,然后还说要积极想办法。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开车带我往裕民县出发。在路上,我们路过阿克雀克边境检查站,但是过不去只好绕道走。他们忽然想起一个人:管述军。管述军是最了解魏德友老人的,很多关于老人的文章都是他写的,只要找到他,老人的事迹就全了解了。我作为后辈,能有幸通过管述军老师了解到魏徳友老人巡边守边的经历,那就太好了!只是听说管述军这个人很难接触,脾气很古怪。但是,我们还是通过管述军的熟人叶英杰大姐联系上了他。

     


    采访魏德友老人

     

    中午之前我们赶到了裕民县某部文联,很快就找到了管述军老师,他显然已经得到消息在那里等我们。刚见到他时因为生疏显得有些不自然。我掏出手机开始录像的时候,他立即阻止我录像。我赶紧把来采访他的缘由很简短地说了一遍,并尊称他为“管老师”,于是他非常友好地给我们讲起老人的事迹。

    一谈起魏德友老人,管老师就兴奋起来。他告诉我们老人的事迹就是由他最早开始写的,一直到现在,已经有8年时间。最近他已经编写好了一本名为《巡边·守诺》的书。他拿出来给我们看,是彩色打印本,有2厘米厚,里面全都是他独立撰文、拍照配图和设计排版。然后他一页一页地翻给我们看,向我们介绍老人的感人事迹。这本书结构清晰,文章语言朴实真切而充满精神力量,图片拍得相当好,应该是专业水准的人像摄影作品。书中收录了他《刻进“七一勋章”里的亲历》等数10篇文字材料和《171界碑》《升国旗》等好照片。这绝对是一本展现“时代楷模”的好书!充满正能量的好书,是具有新时代意义的好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没有办法出版。我想,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要出版一本书的确是很难的。但是我想尽力帮到他,将这本书出版出来,这可是他近8年来的心血,是对“时代楷模”魏德友老人总结性的书籍。

    管老师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他还为老人的精神呐喊助威,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能碰到管老师,认识管老师,也向他学习到了一种精神和力量。于是我情不自禁也不自量力的告诉他:“我来帮您想办法。”

     

    青年(左)老年(右)时期的魏德友


    中午,他热情邀请我们吃顿便饭,说要带我们去他认为最好吃的地方吃。看得出来,他很长时间没有这么高兴过了。在吃饭的过程中,我已经把他叫“管兄”了。其实他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古怪。在了解魏德友老人的事迹中又了解了管老师。他也是一个饱含激情、有担当、有性情、有思想的人。这使我此行多了一份收获。在离开裕民县后,我又多次和他联系,并发去我的撰稿请他指点,他又陆续给我提供了许多资料和老人的照片。我真心感谢他。

     

    我想,通过魏徳友老人的感人事迹,从管述军老师的《巡边·守诺》,到我今天的采访,进而以老人的巡边守边的经历创作书法作品,这都是时代楷模精神的传承,旨在弘扬魏德友老人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奉献精神,用最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每一寸土地的热爱!

     


    “活界碑”——“时代楷模”魏德友  王研充  178cm×96cm

    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部退休职工、护边员,他秉承“我为祖国守边防”的坚定信念,50多年如一日扎根艰苦偏远地区巡边护边,至今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授予其“兵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