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王献之(上)
时间:2015年02月11日

  《保母帖》

  

  

  王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不谓帖》

  

  

  王献之《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拓本。6行,47字。行草书。入刻於《淳化》卷九、《绛帖》卷八、《大观帖》卷九、《宝贤堂》。
  此帖首行有“不谓”一词,故名。不谓,犹不道、不料、想不到之意。帖文大意为:想不到我家在鄱阳的一支竞困顿到如此境地,追想起来,悲哀得使我无法承受。我是坐视其灭尽,这使我悲伤到了极点。赖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话,此函难成。 这通尺牍是向对方诉说因其家门不幸所带来的巨大悲伤。并非哀悼他人之丧亡。故用词遣句极为悲戚,而且是反复倾诉自己内心的哀恸,这样的行文方式颇类王羲之悼痛孙女夭殇的尺牍:“羲之顿首。二孙女夭殇,悼痛切心。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己,可复如何,羲之顿首。”(《右军书记》)
  “鄱阳一门”,当指王献之兄王操之一门。王操之字子重,历仕晋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王羲之七子中,长子玄之早卒,涣之不知名,《王羲之传》称七子中知名者五人,乃二子凝之(长平)、四子肃之(幼恭)、五子徽之(子猷)、六子操之(子重)、七子献之(子敬)。五人中或任职京师,或任职东土,唯操之後外放西至豫章郡任太守。此帖称“鄱阳”非指当时之鄱阳郡,乃因东晋时鄱阳湖亦在豫章郡境内,故如此俗称。帖中有“赖子高在此”一语,子高当是献之三兄涣之的字号,文献均阙记,因其名不显的缘故。在中国古代,“子”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如“孔子”、“孟子”皆是。古代男子取字亦常常用“子”,王羲之为诸子取字多用“子”字。所以王涣之字“子高”的可能性极大。
【释文】獻之白:不謂鄱陽一門,艱故至此。追尋悲惋,益不自勝,奈何奈何! 政坐視其滅盡,使人悲熟!賴子高在此,不爾,無可成。獻之。

  

  《东山松帖》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
释文: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鹅群帖》局部1

  

  

  《鹅群帖》局部2

  

  

  《鹅群帖》实物

  

  

  王献之 《鹅群帖》 (选自《淳化阁帖》) 传为宋人米芾临本。刻入《淳化阁帖》

  

  

  《兰草帖》

  《兰草帖》 原迹为明吴廷收藏 清时刻入《快雪堂帖》

    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碑帖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