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工程”刘京闻访谈
时间:2015年03月11日 来源:

  刘京闻 

  1967年出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副主任 

  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采访时间:2013611 

  采访地点:河北省廊坊市刘京闻书法工作室 

  记 者:刘老师,我知道您是山东人。 

  刘京闻:对。 

  记 者:您说您的书法,包括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否跟您家乡浓厚的孔孟思想有关系? 

  刘京闻:小时候我生长在山东,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还是比较丰厚的。那时候没有觉得自己有写字方面的才能,但是老师们说我的字写得不错,所以老师们一夸,自己就越来越喜欢这个东西了。但是小时候写字呢,没有书法的概念,就是写钢笔字、写铅笔字,只是觉得能把这个字形写得好就可以了。那时候农村有很多的牌匾,有很多门楼上面都有很多的书法的字,都是当地的一些会写字的老先生写的。每次看到这些东西之后,我都特别喜欢,然后自己拿着手去描摹,慢慢地就越来越喜欢书法了。再后来,大概到初中以后,就有意识地去临帖,那是八十年代吧,就已经开始临帖了,临颜真卿、柳公权的作品比较多,那时候主要是写楷书,但是行书呢,还没有真正地进入一个临帖的阶段。到1988年以后,开始写米芾,主要是以行书为主,这时候进入到了一个真正的临帖的阶段,跟古人能够“对话”了。 

  记 者: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点”,我们知道您在书法的道路上遇到过三位特别好的老师。 

  刘京闻:对。有几位老师对我的启发特别大,一是我在1987年的时候跟启功先生学过半个月的书法,这是一个机缘巧合吧。在北师大,正好启功先生办一个全国的优秀书法教师培训班,好像是就办了那么一届,后来没办过。结果那一次我作为一个旁听生去听启功先生讲课,我是年龄最小的。启功先生讲了半个多月,我的体会特别深,他给我们讲的第一节课就是“破除迷信”:只要你掌握对了方法,人人都能写好字。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信心。另外呢,启功先生给我们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他能把很深的道理用最浅显的语言给讲出来,所以我那一次学了很多的东西。因为当时还小,对书法的理解还不深,他讲的很多高深一点的东西,我就有点不太懂了。但是启功先生对人特别谦和、和蔼的教学风格,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给我印象特别深。那一次还给我写了一张字,1988年我再去启功先生家时,他还给我写过一张字,对我还是非常好。还有,就是我到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研究生班去上学的时候。其实在那个时期,学习书法也有一些迷茫,比方说当时流行的东西也很多,是学这个还是学那个,自己也在徘徊之中。结果金开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艺术的观点,坚定了我学习的方向。当时他讲了这么一句话,什么是经典?真正的经典是穿越时空的。就这么一句话,我就认真地思考,我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要坚持什么?我要坚持经典,坚持传统,的确是让我学习的方向坚定下来了,过去还在徘徊,这一下就坚定下来了。这是给我启发特别大的一位老师。还有一位是去国家画院跟沈鹏先生学习书法,沈先生是我们的导师。沈先生他有一个观点,对我们的启发也特别大,就是弘扬原创、尊重个性。我们也都是希望学习经典,跟古人能够“对话”,能跟古人交流。但是往往我们深入到经典当中去了,会缺乏自我。所以沈先生这句话呢,就是弘扬原创、尊重个性,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单能够深入经典,还要能从经典当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这就给我们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记 者:我特别想知道,您为什么选择行草作为您在书法上的一种追求? 

  刘京闻:每个人选择书体,其实跟内心的想法是一致的。为什么我这些年选择行书或者行草书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呢?第一个就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各种书体都能够掌握得很好。另外一个呢,行书或者行草书,我觉得最能跟我的内心相吻合,喜欢这种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感觉。而且偶尔也有一点点的小恣肆、小张扬、小放纵,我喜欢这种东西。但是,我整个的内心还是比较喜欢温文尔雅的这种感觉,所以行书基本上是我的一种主攻方向,偶尔也写一些比较恣肆的那种草书啊、行草书啊,也来偶尔表现一下。特别是喝点小酒之后,更能够表现一点儿。 

  记 者:评论家对您的评论就是您的字以古朴为核心,这是您追求的书法审美理念吧? 

  刘京闻:厚重、古朴、自然是我一直在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这个还是跟人的内心有关系。我自己不太喜欢做作的,不太喜欢浅薄的东西,包括为人处事,包括我们在艺术创作当中,更愿意是一种自然的表现,自然的流露。这样的话,在艺术创作上面,更愿意把自然和古朴的东西、厚重的东西放在一个最高的追求上面,这可能也是跟我内心的一种吻合吧。 

  记 者:您的风格不纯粹是对前人的模仿,透露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刘京闻:孙过庭《书谱》当中的一句话,我认为是对于书法最高的一个诠释,叫“和而不同”。所谓“和”就是跟传统要一致,所谓“不同”呢,就是要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其实这两点如果把它分开来,做起来都不难。比方说我们要追求传统,和传统保持一致,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也可以做到。要做到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创新”,也不难。因为这个不同嘛,只要你单纯追求所谓的个性,也是不难的。但是难就难在了和而不同。就是你既要受到传统的那些条条框框、那些规则的限制,要融入到传统的书法当中去,而且在传统的古法当中,还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这个就非常难了。我们纵观历史,任何一位艺术大家,像颜真卿,像米芾、苏东坡、黄庭坚,包括像王铎、傅山,再像赵之谦这样的人,他们无不遵守了这么一个规律,就是深入地挖掘传统,然后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就是所谓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是孙过庭《书谱》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理念,就是和而不同。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我自己也愿意沿着这个“和而不同”的路子去把自己的艺术在实践当中发扬光大。 

  记 者:您的书法如何跟当代的气息结合到一块儿的呢? 

  刘京闻:所谓的创新呢,所谓的跟当代去融合呢,其实你不用刻意地去讲,因为一个人处在这个社会当中,已经有了现代的气息了,你无论怎样学古人,你想跟古人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因为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不可能完全一样。你研究古人,在这个时代的基础上,你稍微地做一下调整,在技术方面做一些调整,在气息方面做一些调整,不自觉地就会形成一种自己的艺术语言。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创新就是“知古才能创新”,不知古就谈不上求新。所以在知古的基础上求新才是最好的一条道路。 

  记 者:刚才您说作为当代书法家,不能只是作为一个简单传承的过客,只是原原本本地把这些东西再传承下去,那作为一个当代的书法家,应该如何做呢? 

  刘京闻: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书法家有这么好的条件,就是现代印刷术的发达,我们花一千块钱,就可以买到全中国最经典的这些作品,所以每个人想看古人的东西太容易了,你可以看到印刷这么好的、这么精美的这些作品,这是古人所达不到的。所以我有时候跟朋友去讲,我们现在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这个环境可以跟古人去对话,甚至比古人做得还要好。但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差距,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处在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当中,不自觉地就浮躁起来了。所以我想说,我们既然选择了艺术这条道路,喜欢书法,就要自己把自己从这个热闹的环境当中能够剥离出来,让自己享受一个宁静的天地,真正地与古人对话,真正地把经典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这个时候我们才有可能不是历史上的、书法史上的一个过客,才有可能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有那么一点点的位置,这一点或大或小。如果我们的心态这么浮躁,我们的心沉不下来,有可能我们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就要被淘汰。尽管我们这个时代条件这么好。 

  记 者:刘老师,其实现在大家都不用毛笔写字了,书法的前景您觉得怎样? 

  刘京闻:现在就整个的书法来讲,已经跟实用脱离了,我们生活当中已经不写毛笔字了,书法成为一个专门的艺术。但是中国普通的百姓血液里面流淌的还是对艺术的尊重。所以,书法还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就是人们骨子里还是热爱书法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正因为书法已经脱离了我们的生活,现在又遇到这么一个相对物质的、浮躁的社会,我觉得我们当代的书法整体现状是比较浮躁的,人们很难静下心来,主要表现有几种:第一个就是很多人从学习书法开始就想追求名和利,就想我要能获什么什么奖。小时候就开始想,我能获什么什么县里的奖,大一点能获什么什么市里的奖,再后来就想能够在全国入展获奖,能够成为中国书协会员。而最基础的、最基本的、最传统的这些技术、理念,甚至哲学层面的东西,不能够深入地去把握。这也造成了我们现在书法的一种比较浮躁的现状,就是人人都想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我们的国展的比赛当中。你看现在整个的作品,恣肆的、张扬的、夸张的、做作的等等,这些作品太多了,不是一件两件,可以讲,占到了70%以上。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我们的心在浮躁,人们不能够享受那种书法所带来的宁静和快乐。书法其实应该是能够让人坐在书斋里面,去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思考,一笔一画之间给我们带来那种愉悦。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喜欢那种恣肆的、张扬的或者写成之后被别人赞美的一种感觉。那么渴望被别人赞美,无形当中就要去表现。你写一件发自内心的东西,写得很优雅的一件东西,未必能够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你的恣肆、张扬的作品,表现的作品,可能很快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人们不愿意去慢慢地被认同,愿意去迅速地被认同,这就是我们现在一种很浮躁的心态。另外一点,我们那些已经有些名气的书家,怎么面对这种名气?有很多已经有了一点点名气的书家,是不是还要在书法的这个路上做更深入、更经典的追求和思考,往往人们就不再去做思考了,而是追求更多的名气啊,或者利益啊,这些东西充斥着我们的思想。本来很有才气的一些人,当他有了一定的名气之后,也被这个浮躁的环境吞噬了;本来很有才气的人,很有才华的人,在这个环境当中慢慢就变得平庸了。 

  记 者:这个时代我们曾经提过要呼唤大家,成就大家,但是真正的大家是什么? 

  刘京闻:我觉得真正的大家是在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再有一颗特别平静的心,再加上综合修养,才有可能成就一个大家。更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一个大家的成就,它是有一个综合的因素,刚才我讲的这个书法本体的技术的这种能力,还有一个就是平静的心态。还有一个就是他对于社会的、人文的,甚至对哲学的等等方方面面的思考,都要超过他人。只有这么一个智者,再加上他丰富的书法技术本身,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家。不是说我们一个人能把字写好就能成为大家,这是不可能的。成就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我们说启功先生是无可争议的大师,因为启功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八年的时间了,他已经被盖棺论定,就是一代大师。那么我说启功先生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大家?他符合这么几个因素:第一个,他学问方面无可争议,是一个学者。第二个,就书法艺术本身,他研究得特别深入,从技术层面来讲,他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级的艺术层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启功先生的心态,我们都说淡泊名利,淡泊名利其实挂在嘴上的特别多,放在心里的人特别少。我觉得像赵朴老、像启功先生这样的大家,他们是真正的淡泊名利的人。所以也就成就了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这个非常重要。很多人想,我先张扬,先出头,等我出了头之后,我再去稳稳当当地写字。可是呢,真正出了头了,他依然还想出更大的头,是不是? 

  记 者:是,沉不下心来,就是受到的诱惑太多了。 

  刘京闻:太多了。 

  记 者:但是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太好的时代。 

  刘京闻:太好的时代。 

  记 者:就像您说的,我们真正是能够跟古人对话的,因为条件太好了,但另一方面在这个时代大家面对的诱惑也太多了,反而大家沉不下心来去做书法。 

  刘京闻:有很多人说,我们没法超越古人。当然从实用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写字的时间是比古人少,但是我们现在的眼界要比古人开阔得多。单从眼界这一块来讲,我们现在这些人跟赵之谦去比,赵之谦想看《兰亭序》,想看《祭侄文稿》,想看苏东坡的《寒食帖》,想看米芾的帖,他见得到吗?他见不到,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这么高级的印刷术。所以说,清朝大部分人写字都写得那么黑大光圆,就是写的那种“馆阁体”。它为什么会出现?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很多真正的好东西,他们看的都是珂罗版印刷的,或者是经过多次翻刻的那些刻帖,他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东西,很多人越写越歪。我们为什么当代很多人一上手就能够写王羲之的字,能够写颜真卿的字,这就跟我们当代的印刷术的发达有直接的关系,你都可以把最经典的作品,大量的东西摆在你面前,你可以去学习,古人什么时候有这种条件?我们现在的条件是最好的,我们从眼界方面来讲,要比古人开阔得多。所以我们如果是能够沉下心来,我们现在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跟古人去对话,甚至超越他们。我们现在有十几岁的孩子临“二王”的东西临得特别好,古人做得到吗?像清朝的人做不到,明朝的人也做不到,甚至宋朝的人也做不到。像宋人,我们知道王羲之只留下140多件作品,有谁能看得到真迹?除了皇上,或者像米芾这样的人能够看到王羲之的字,老百姓根本就看不到的。他看不到怎么办?他就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获得,获得的东西往往都是一些经过处理的,不太高级的那些版本。你学习的版本歪了,那么你学习肯定就歪了。我们现在就是你歪不了,这个路子你首先歪不了,你想学什么就能学到什么,这一点就决定了我们现在完全有条件达到与古人相媲美的一个高度。 

  记 者:您说说关于全民书法这一块。 

  刘京闻:我觉得全民书法呢,不一定是全民都会写字、写书法,我觉得应该是全民懂书法、欣赏书法,这个非常重要。人人都能做到像古人一样会写字,不可能了,因为它已经脱离了实用,即使古人也不是全民会写字的,农村的老百姓也是不会拿毛笔的,如果说会拿毛笔的,在村里面来讲,也是几个人,只有那种秀才能够写字。现在书法已经变成了小众,会写字的人特别少,写好字的人更少,因为它变成了纯艺术。但是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对书法的审美和欣赏水平太落后了,这个落后缘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甚至我们这么大年纪的或者比我们大一点的,都不能很好地欣赏书法,也就失去了对书法的需求和兴趣,让书法越来越小众。其实咱们国家正在做一件事,就是把书法纳入到中小学义务教育当中去。我经常谈到一个问题,小学开设书法课,很多老师就说,学书法耽误学习,也有很多的家长认为学书法耽误学习。我特别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业余生活,都要有点爱好,你有什么爱好决定了你人生的不同的道路。比方说有的人喜欢玩游戏,有的人喜欢体育,有的人喜欢各种各样的爱好,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喜欢书法。这不同的爱好它有没有分别呢?我说非常有分别,你的爱好决定你的未来。学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好,不管将来你当数学家,你将来当一个公务员,还是你将来从事其他的职业,如果你喜欢书法的话,首先让你变得特别高雅,格调很高。第二个呢,你学书法,它不是耽误学习,一个学书法的人基本上是能够心静的,起码你要读读《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还能背点唐诗宋词吧,最起码你要学点儿古文吧,你无形当中就学了很多的东西。你的心能够沉淀下来了,相对来讲比别的孩子要沉静,最起码比那些玩游戏的孩子要沉静得多吧。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孩子,喜欢天天打打闹闹的孩子,他不光是说玩游戏啊,他玩游戏之外也沉不下心来。实际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学书法的好处不是学书法本身,学书法的好处是你通过学书法带给你对其他问题的思考,让你的心能够沉静下来,你干什么都行。所以你看这个社会,字写得好的人,基本上在各个领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写字的人不是说光字写得好,当领导当得也好,教书也教得好。为什么?他养成了一种很好的心态,这是书法最大的魅力,它让你的人格、你的修养都能够提高,所以现在我说,我们能够在中小学当中开展书法教育普及,这个非常重要,非常的重要。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让这些学校的校长、老师,都对学书法这件事情达到一个很高的认识程度,这些孩子不是光学书法,真正地成为书法家,最起码他通过书法掌握了美的信息,掌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了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过程当中的一些东西,它对人格的培养、对修养的提高都非常有好处,甚至对他将来从事其他各个行业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记 者:我觉得您这个说法特别新颖。 

  刘京闻:很多人一讲到学书法,就觉得书法耽误学习,就跟我说的练体育一样,好多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把体育课去掉用来学习,现在有没有这种情况?其实他不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多背几首唐诗又怎么样,可是你身体坏了,孩子们都戴着近视眼镜、体质很差,对工作和学习都有影响。这都是一种急功近利、非常浅薄的想法。 

  记 者:说得好,这一段说得特别好。 

  刘京闻:说实在话,这个社会能纯粹地靠书法吃饭的人特别的少,不光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在古人当中靠书法吃饭的人也是不多的。可以肯定地讲,我们现在出了这么多的硕士、博士,大部分是书法理论家、书法评论家,真正的书法家还是特别少,优秀的书法家就更少了。你如果不是在专业的书法领域特别有特长的人,想吃书法写字这碗饭,我认为真的很难。所以呢,书法往往依托于其他的行业,在古人当中也是这样的,我们历史上这些名家,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还有王铎、傅山,很少有人专门靠书法写字本身吃饭。所以我本身也建议我们现在的书法家,包括这些书法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学了很多年的书法,书法只是给你一个积淀,让你喜欢这个东西,懂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个东西可能就是你的生命,一生的爱好,但是这个爱好可能短时期内不能给你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你可以成为其他行业的一个人,首先解决生计问题,但是你的骨子里书法的热血还要让它流淌。反过来讲,你如果在其他的行业干得多了,领悟得多了,思考得多了,你也经历过很多的艰难曲折的路程了,恰恰对你的书法的成就特别有帮助,然后促进你在书法上取得更高的成就。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优秀的书法家,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你看看我们“三名工程”的五十家里面,有多少是从小就是搞专业的?没有多少搞专业的,都是在其他领域里面很有特长,很有才气,然后喜欢书法。当然他这种才气,这种对其他问题的思考,也成就了他对书法的思考,往往倒能够促使他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书法家。你像我们古代的颜真卿,还是一个大官,苏东坡也是一个官员,这些又是学者又是官员,在其他方面已经有很高的成就了,这种成就往往促进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提高。现在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比方说我们一天到晚就是写字,往往这个人写字写得特别小气,他的思路不开阔,他不跟这个社会去接触,他不知道这个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他的胸怀不能够博大。如果你参与了这个社会,你跟很多人去沟通过,跟很多人去交流过,也参与过很多的实践活动,他的心胸,他为人处事的态度,他的综合方面的修养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些综合方面的修养恰恰能够促进他书法本体的艺术的提高。 

  记 者:是的。 

  刘京闻:有很多朋友他们学了很多年的书法,觉得学习书法的出路特别窄。其实我在这里想说一句,学习书法的出路特别宽。如果你通过多年的书法学习,想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艺术家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一点可能大家也都认同。但是呢,学习书法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品格,能够增加一个人的修养,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能力,这个就是我们学习书法所带来的一些很好的东西。即使你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即使你不能靠书法本身来吃饭,但是我相信你学完了书法之后,会使你在其他行业里面依然能做得非常的卓越,非常的有成就,这就是热爱书法所带来的好处。我觉得艺术就是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炼出来的一种对美的追求、美的思考。书法呢,就是我们中国传统能够把写字提高到一个具有哲学高度和审美高度的一种艺术。所以我说中国的书法最能够表达我们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它就是我们中国的道家文化,我们的儒家文化的凝结点,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提炼。 

  记 者:人为什么需要艺术的滋养呢? 

  刘京闻:人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艺术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一个人物质层面的东西很容易得到满足,比方说,现在我们在这个社会当中,我们需要好房子,需要好车,需要去旅游等等,这都需要钱,是不是?需要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当你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得到之后,甚至很快地得到之后,你在精神方面一定有追求。当然书法并不是唯一的精神追求,但是书法会成为我们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种追求。 

  记 者:那么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书法来滋养自己呢? 

  刘京闻:我认为中国的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哲学思想的,而且这个汉字文化是中国所独有的。现在不是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嘛,我觉得书法恰恰是如此,它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的艺术,恰恰也是世界的一门艺术,它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提炼,那种文化积淀的一种提炼。所以我是比较喜欢中国书法艺术,很多人也会越来越喜欢这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