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在沪圆满落幕
时间:2017年12月18日

20171215日至16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海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人民政府、上海东南书画院、上海书院人家协办的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书院人家会议中心召开。

出席此次书学讨论会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沈文忠,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局长黄玮,上海市书协主席周志高,上海海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味国,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朱以撒、方爱龙,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平,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姜寿田,及上海市书协主席团成员徐正濂、孙慰祖、丁申阳、徐庆华、王国贤、晁玉奎,秘书长潘善助、副秘书长李俊,会议所在地书院镇有关领导,特邀论文作者以及一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研究作者、大专院校书法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研讨会。开幕式由周志高主持。

郑晓华代表中国书协致辞,他说:全国书学讨论会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当代书坛重要学术品牌活动,从1981年在绍兴第一次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0届,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国书学讨论会已成为业界普遍认可、在海内外同行中拥有很高声望的书法研究最新成果高级别交流展示的平台。全国书学讨论会坚持学术至上,倡导兼容并蓄、百家争鸣,以独立之精神,科学之方法,兼融中西学术,推进书法理论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书学研究的繁荣,深化对书法艺术规律的探索,促进书法艺术事业全面均衡发展,培养书法理论研究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十次文代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对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并将此贯彻落实于我们的工作实践当中,是我们文艺界现阶段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一项重要任务。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可以说适逢其时。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系列讲话精神,深刻领会,通过我们的书学研究的深化、拓展、传播,贯彻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文化,承续中华文脉,促进书法事业全面繁荣,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作出我们书法人应有的贡献。

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筹备工作自去年年底启动,今年4月正式发布征稿启事。本届讨论会的主旨是:鼓励研究者深入挖掘传统书法的人文艺术价值,对中国书法发展史进行系统梳理;提倡通过不同学科、方法的交叉融合使用,对研究对象做出有新意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展示当代书学研究的深度与新气象;鼓励作者对当代书法的时代境遇、创作现状、审美取向、历史趋势等方面问题进行有深度的学理分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继承与发展提供学术引导。到8月底截稿,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作者投稿1010篇。中国书协组织专家,对来稿进行了认真、严格、规范的评审,最终评出入选论文75篇。

上午开幕式后,陈振濂作题为《关于当代中国书学现状、问题和愿景》首场专题报告。他提出,当代书学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的书学是“学习时代”,九十年代中期至今的书学是“学术时代”,新时代的书学是“学科时代”。“学习时代”的书学,以整理、注释、介绍固有书学遗产为特征,从思辨的角度来看,还是筚路蓝缕,带有“诠释史料”性质。而“学术时代”的书学,则有了较多的理论思辨特征,书学研究开始逐渐从单一模式的具体论点构建,走向“思辨”的思考模式,利用资料,通过演绎、推理、论证,得出新的结论;书学研究的重点,从资料对象逐渐转换为研究方法,注重书学整体架构的搭建和分支的衍生。进入“学科时代”,所有知识点的关联知识背景和结构方式都要掌握,要具有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书学理论研究者,对书学领域的把握要专门化、立体化、系统化。学科时代,意味着今后我们的书学研究者不会再有细致的领域固化和分类专攻自划疆界,而是通过掌握书学理论的各种研究方法、思辨模式,来构建书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学术群聚的现象,开启“学派”时代。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希望、大家都可以奋发有为的时代。

15日下午至16日上午,在专家主持下,特邀参会的入选作者按史学、理论、教育等专题,分别宣读论文,进行学术交流。参加讨论会的代表中,有毛万宝、孟庆星这样的多次参加书学讨论会的老作者,他们宝刀不老,再次发力,为本届书学讨论会增加了厚度;也有一批初出茅庐的理论新秀,刍燕新声,展示了新生代书学工作者的功力和活力。南音北调,新老面孔,大家都怀着对学术同样的赤诚和执着,欢聚一堂,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讨。列席旁听的100多位大专院校学生、书学研究工作者、爱好者也时时提问,会场气氛热烈,时见高潮,显示书学讨论会的文化和学术底蕴。

为了加强政治引领和专业引领,本届讨论会组委会特别印发了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文化的章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十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材料,供代表学习讨论。16日下午,特邀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徐粤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析读》专题讲座。徐粤春在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十次文代会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和深刻论述,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文艺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对书法艺术事业发展来说,可谓生逢盛世,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大家都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伟大时代。

在自由讨论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树强、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常春、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后向净卿分别围绕“书法学术研究与文化自信”、“如何推进书法学科建设”“如何加强书学研究国际化、讲好中国故事”等主题,交流思想,畅谈参加本次书学讨论会感受。来自上海市和全国其他省市的旁听代表,也积极发言,踊跃提问,与主席台就坐的专家频频互动。最后,刘恒就本次讨论会的整体情况、特点,从来稿到评审到会议交流,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如何改进等,作了全面总结。在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中,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是一次团结、和谐、进取、成果丰硕的学术盛会。从会议征稿,到评审,到会议设计、实施,贯穿一条红线,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十次文代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落实十九大报告对文艺工作的重要部署,切实把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精神落实到理论和学术研究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艺术方向和学术价值取向,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鼓励深入研究,推陈出新,努力创造优秀篇章。论文评审中,中国书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论文评审条例、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审纪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学术标准,认真履行职责。讨论会期间,主办、承办各方密切配合,组织严密,周到细致,尽最大努力为专家和作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交流平台。从作者宣读、专家点评、观众提问、专家解答,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会议安排充实饱满,学术讨论严谨扎实。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作为承办方之一的上海书协,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拆除”学术围墙,开放学术交流平台,服务社会和学界。本次讨论会除了正式受邀参会的论文作者,还面向全国开放了100位旁听席位,通过网络征集报名。其中50名上海本地,50名外省市。申请获准者,由组委会承担旁听观众在会议期间的食宿。来自上海的旁听者均为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投稿论文作者,上海地区以外均为大学书法专业在校硕士、博士、书法专业教师或省级书协学术委员会负责人。为方便交流,会务组还特别为旁听观众建立了两个微信群。此外,上海方面承办、协办单位特别是书院人家作为此次评审及讨论会的接待方,精心设计安排会务各个环节,为与会者提供周到的会务接待服务,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服务水平,得到了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据悉,《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将于20186月正式出版发行。